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切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也是国家复兴与强盛的根本依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突飞猛进,但也引发了掠夺性开发、干旱化加剧、冰川冻士减退、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给地理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深化客观地理世界认知,评估和预测地理环境特征与走势,降低人类生存发展不确定性是地理研究的核心本质。如何增强对于地理系统及人地要素关系与演变过程的认知,提升对于地理环境变化的预估能力,己成为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地理分析建模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进行抽象与表达的过程,是现代地理学主要研究方法,更是实现地理分析GIS的必然途径。当前,地理分析模型己经成为地理环境变化预估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工具,是深入探索地理环境变化机理、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制订应对措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模型研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了认知地理环境、改造地理社会的能力。
然而,纵观当前各部门领域所使用的地理分析模型,绝大多数是来自欧美研究团队。反观我国,从事自主创新建模与研发的团队屈指可数,研发成果难以得到 实质性推广,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在国际建模领域话语权的提升,更影响了“以自主之心识环境之本”的决心建立。如何促进国产地理分析模型的健康蓬勃发展,形成知识共享、成果互惠、服务社会的自主模型系统生态圈,全面支撑自主知识产权地理模拟器的构建,是当前我国地理建模人所迫切求索之路。
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为了发展国产地理分析模型、构建自主模型系统生态圈,我们倡议:
——潜心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分析模型。在中国力量为世界所认可的今天,在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都得到极大提升的当下,我国地理建模研究者要勇于静心聚力,观众家之长短,造自主之重器,力求研发出能够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与使用的地理分析模型。
——开放共享地理建模成果,推动建模知识交流与地理认知传播。地理分析模型的可共享程度不仅关系到模型自身的可信度、权威性与普及性,还直接影响了地理研究与问题求解的效能。我国地理建模研究者应勇于奉献自我,敞自家之胸怀,历反复之验核,努力提升所构建模型的可复用性,通过各种互动形式促进模型改进,推动知识传播与生产力提高。
——深度开展地理协作建模,推动建模领域合作与建模理念创新。复杂地理环境的分析与预估已经超出了单领域、单团队的能力范畴,以协作方式开展集成建模与模拟成为当下地理综合环境认知的必然途径。我国地理建模研究者要敢于打破壁垒,集众人之智慧,创共进之通途,积极探索高效、科学的协同建模与模拟新方法,从而提升地理环境变化的综合评估能力与决策支持水平。
——致力搭建地理建模与模拟服务平台,构建具备开放性与持续活力的自主模型系统生态圈。当前国际主流模型服务平台已经成为诸多建模与模拟成果服务于学术与社会的主要窗口,而国产模型服务平台的打造尚面临诸多困难。我国地理建模研究者要敢于迎难而上,攻技术之难关,搭自主之舞台,促成全面支撑开放共享、相互服务、携手共赢的新格局的打造,推动国家级模型服务生态系统的建设,全面支撑中国自主地理系统模拟器的构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一起为了国产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与自主模型系统生态圈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倡议院士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 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 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倡议人
闾国年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陈 旻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倡议单位
◇ 中国地理学会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 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夏军院士核心团队
中国地理学会
学术会议 / 编辑出版 / 科学传播
国际合作 / 人才服务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活动
欢迎投稿:gsc@igsnrr.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