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极地未来 Polar Hub ,作者极地未来
极地未来是以极地科学探险、公民科学和气候变化科普传播为主,致力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极地科学探险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于2017年5月成立。
7月10日,为期六天的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在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圆满落幕。该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共同发起,旨在助力《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打造青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项目,让世界倾听中国青年的声音。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极地科学探险专业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本次活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许建初教授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两条途径:一是弘扬与传承民族生态文化,二是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机制创新。
本次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从全国报名者中严格筛选出20名青年代表,于7月5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出发,前往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萨王纳科考站)以及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一路跟随科学家的足迹,聚焦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挑战,深度调研学习生态修复现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青年代表们在干热河谷参与山地生态修复,选择来自不同区域的特色树种进行种植。
猴面包树、印度金合欢、牛角瓜……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植物迎着阳光,茁壮生长在红河州干热河谷的山坡。山地未来研究中心通过实地试验示范提供全球山地治理的新框架、新方法与新途径。在山地未来基地,青年代表们头顶烈日,按照专家指导的乔灌草科学搭配,栽种下适宜当地生存的绿植,播撒希望的草种,尝试用自然方法修复生态,兼顾当地居民生计。“如何为世界其他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方案,这片土地带给了我许多全新视角。”悉尼大学农业与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徐心怡说。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站长宋清海在科学实验样地介绍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
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不少青年代表在一张当地十年来温度变化的表格前皱起眉头。元江生态站通过监测、控水样地实验,记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种群的变迁。“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也看到多样性和生态共生的修复思路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更多可能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包堉含说。
元江生态站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实验样地向青年们演示树木生长环制作和测量。
20位青年代表在专家的带领下,徒步撒马坝梯田,实地观察“四素同构”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了解哈尼族“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走访阿者科村,找寻“在不改变当地生活环境和梯田结构的情况下,让当地人从参与保护世界遗产中获益”的答案。“回想起3年前刚驻村的时候,完全没想到阿者科会受到这么多的社会关注,希望阿者科计划能继续稳步扶持村民自主发展。”曾在阿者科驻村、参与当地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的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杨兵的话语中充满自豪和期待。
红河县撒马坝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天人合一”生态体系。
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工作的重要支撑。青年代表们在与专家教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精神的鼓舞和提升。“只有保持对生物多样性和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才能不断探索,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极地科学探险专业委员会温旭说。
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代表在交流中增进了友谊、激发了灵感。现场教学完成后,青年代表还将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从生态修复、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深度开展课题项目设计,实践成果将以报告和分享会等方式面向公众展示交流,以期形成可持续开展的青年实践活动和行动网络。
COP15青年生物多样性科学探索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跨领域青年们充分了解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义。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说:“青年是推动全球走向未来的重要力量,将在塑造和实施生物多样性战略目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倡导并带领广大青年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深度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行动者。”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
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云南大学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承办单位:
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天津市极致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极地科学探险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
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互联网合作平台:
小红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