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他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时代楷模发布厅

2021-09-29 10:23:53

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

先给大家看几个数据。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

从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

西方列强和其他国家

从海上入侵我国达到479次,

入侵舰船达到1860多艘次……

历史一次又一次警示我们:

没有强大的海防,

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

1982年,

中国签署《联合国海洋公约法》,

使我国拥有了12海里的领海权

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可我们大家都知道:

地球是圆的,

直线传播的传统雷达信号

一旦超出几十公里的范围,

就根本无法看到地平线以下的目标。

所以,一旦有敌机起飞,

当我们能从海平面发现它们时,

敌人就已经打过来了……

200海里怎么管?

中国的海疆怎么守?

面对这样严酷的事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位科学家从零开始、艰难探索,

誓为祖国的万里海疆装上“千里眼”。

他带领团队用了近40年的努力,

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

硬是为祖国筑起一道

可以让雷达波贴着海平面“跑”,

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

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

甚至是超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

全部都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

“海防长城”。

6361632881570_.pic.jpg

他,

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我国对海探测

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

成功研制出的我国首部具有

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

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

今年已经85岁的两院院士

刘永坦教授!

01

6371632881573_.pic.jpg

1936年12月,

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然家国蒙难,民何以安,

刘永坦出生仅仅一年后,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了。

从还是个婴孩开始,

他与父母一起辗转各地不停逃难。

几年的逃难之路,

让在他很小年纪就亲历和目睹了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日本的飞机轰炸过后,

满是同胞尸体被鲜血染红的江面,

像刀刻一般,

深深刻在他幼小的记忆里。

 

刘永坦至今还记得,

一家人终于逃到重庆之后,

母亲坐在油灯下

教他读《满江红》时的满腔激愤;

父亲一次次对挥斥拳头怒号着:

为什么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

日本飞机投弹?

都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

连自己飞机也造不了!

6381632881574_.pic.jpg

 他牢牢记得父亲对他说的话:

你们把书念好了,

将来就能够实现强国的愿望,

国家强大起来了,

老百姓才不会这么受欺负。

从此,“把书读好报效祖国”

成为少年刘永坦唯一的志向。

1953年,刘永坦高考考出优异成绩,

正在犹豫报考哪所大学时,

他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

《哈工大——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一心想要报效祖国的刘永坦,

看到“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几个字,

顿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理想吗?”

怀着当一名“红色工程师”的志向,

17岁的刘永坦背上行囊,

从温暖的南国踏上了前往

祖国东北的列车……

而这一走,他把整个人生

献给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

02

1978年,已是哈工大副教授的刘永坦

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选拔,

成为改革开放后

第一批出国进修人员,来到英国。

在这里,他看到了我国雷达技术

与国外的巨大差距。

6391632881575_.pic.jpg

“中国必须要发展新体制雷达!”

1981年,刘永坦带着建造

中国人自己的“新体制雷达”的宏愿

踏上回国的路,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

从1981年踏上这条路,

刘永坦这一走

竟然就是整整40年……

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能争取科研立项,

刘永坦一趟趟地跑北京,

详细阐释新体制雷达的优越性、可行性。

6401632881576_.pic.jpg

一些专家认为:

“既然美国、英国

都没有这种新体制雷达,

我们中国为什么要花巨资研究?”

“这是完完全全从零起步,

甚至极有可能几十年下来

都没有任何成果……”

“如果研究不能成功,

国家所投入的巨额资金

岂不打了水漂?”

面对领导和专家的种种疑虑,

刘永坦没有放弃,

他一趟趟地跑,

一遍一遍地解释、演示。

1982年的秋天,转机终于出现——

新体制雷达项目终于

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认可,

尤其是受到为“两弹一星”做出重大贡献的

陈芳允院士的高度重视。

6411632881576_.pic.jpg

为了能让项目尽快立项,

刘永坦带领团队

经历了夜以继日的

推导论证、奋笔疾书,

终于在1983年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

《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当时没有计算机,

没有打印机、没有雪白的A4纸,

这一份一笔一划

在稿纸上手写来的

长达20万字报告完成后,

第一时间被送到了

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

并顺利通过专家们的评审。

正是在刘永坦的不懈坚持下,

中国的新体制雷达创新之路

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

03

1986年7月,刘永坦带领团队,

经过800多个日夜的努力,

经过数千次实验、

获取数万个测试数据,

新体制雷达研发的理论体系破冰确立。

在很多人看来

这个攻关项目可以结题报奖了,

刘永坦却说:

只有理论突破还远远不够,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

可从一份理论报告

到真正变成一套完善的系统,

这将又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艰苦探索。

已经50岁的刘永坦

选择再一次重新出发、破冰前行!

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

比别人更加繁重的任务,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

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

他强忍着病痛,

终于在1989年,

带领团队在山东威海

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6421632881577_.pic.jpg

然而,对于54岁的刘永坦来说,

这只是攻克新的技术难关的开始。

他和团队驻守在这片荒滩的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捕捉那一道

特殊的雷达信号——目标回波!

令人一次次沮丧的是,

刘永坦和团队

接收到的全部都是海浪的回波,

要想从数以亿计海杂波中锁定目标,

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大海捞针。

在之后九个月的时间里,

他们每一天几乎都是

在实验和设备调试中度过。

1990年4月3日,

荒芜的海滩一扫往日的寂静,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

当他们确定这就是

新体制雷达技术探测到的

海上远距离目标时,

那一刻,大家激动地抱头痛哭,

一行行热泪是期盼太久的喜悦

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释放。

6431632881577_.pic.jpg

这项成功让刘永坦斩获

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当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年近花甲,功成名就,

很多人以为他该歇歇了,

刘永坦却没有停,

因为他的目标

不是出名、更不是获奖,

他心里清楚得很,

仅仅这样一座小实验站

还远不足以服务整个国家的海防。

此时已经54岁的刘永坦,

又一次默默地给自己

定了一个新的目标:

为国家研制出一套

能真正布置在我们国防海防线上的

可供实用的装备工程!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

他将再次挑战荆棘坎坷,

选择了一条世界上无人走过的路!

04

为了在中国的海岸线上

创建新体制雷达工程,

刘永坦带领团队转战到条件最恶劣、

最艰苦的环境之中。

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

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而且这一干,竟又是20个春秋……

6441632881577_.pic.jpg6451632881578_.pic.jpg6461632881578_.pic.jpg6471632881578_.pic.jpg6481632881578_.pic.jpg6491632881579_.pic.jpg

在新建的大型雷达站基地里,

迎接刘永坦和他的团队

是当头一棒:

目标淹没在了更复杂的

电离层杂波当中,

之前在威海实验站验证成功的方法

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几经分析研究,

刘永坦和团队终于发现,

威海的小型雷达实验站

与新建的大型雷达站地域不同,

雷达站距离赤道的位置越近,

受到的电离层干扰也就越严重。

刘永坦心里比任何人

都更痛苦、更焦急。

一连数个夜晚彻夜无眠,

他一次次分析、研判当下的情况,

发现能走的只有一条路:

就是要做大幅调整改动! 

面对这条异常艰难的路,

刘永坦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

都必须从头再来!

因为他知道:

没有强大的海防,

就没有稳固的国家安全!  

关键核心技术

更是等不来、买不来,

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突破。

当时,横亘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难关,

是如何减小电离层杂波的影响,

这是国际上公认的难题。

如果这个技术难关解决不了,

雷达就会变成“睁眼瞎”,

之前十多年的努力也将功亏一篑。

6501632881580_.pic.jpg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

刘永坦和团队20多名成员一起,

住在连火车都不通的偏僻海边,

拼着、搏着、战斗着!

他们每天三班倒,日夜奋战,

面对一个个技术难题,

一项项地攻关,

一次次地实验,

一次次地失败,

一次次地推翻,

又一次次地调整方案……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

2011年秋天的一天,

从没有想过放弃,

更没有打过退堂鼓的他们

终于极大消除了电离层影响,

实现了海空兼容稳定探测。

这意味着刘永坦团队终于

成功研制出了我国首部具有

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

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实装雷达,

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

重大原始创新,

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

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6511632881580_.pic.jpg

为了这一刻,

刘永坦和他的团队,

又足足奋斗了二十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他们送走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刘永坦已是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

这次实验成功之后,

刘永坦站在海边,

望着浩瀚、汹涌的大海,

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终于完成了多年来的宏愿,

也完成父亲对他的嘱托,

“为中国人做点事。”

05

把新体制雷达的核心技术

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把“战争的眼睛”牢牢掌握在

中国人自己手里,

这,就是刘永坦执着了40年,

为祖国干成的一件事,

为中国人做成的一件事!

6521632881581_.pic.jpg

2019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

当83岁高龄的刘永坦

接过2018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时,

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大会上,

刘永坦谦虚地说: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

更属于我们团队,

属于这个伟大时代

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6531632881582_.pic.jpg

2019年8月3日,

他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

哈尔滨工业大学行政楼,

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

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

不怕别人卡我们脖子,

往前走,自主创新。

即便到今天,85岁的他,

在走过了新体制雷达40年的研发路后,

还想要新体制雷达小型化,

更加广泛实用。

“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

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

我觉得我做自己这个项目

本身就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上的愉快,

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讲,

做这些事对国家有意义,

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报酬。”

刘永坦院士的这段话,

让我们看到了

一个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更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了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把每一个个或大或小的

强大我们国家的想法付诸现实,

就是最最幸福的!

6541632881583_.pic.jpg

刘永坦 雷达 海防
Baidu
map